市民在南裹头广场骑行
郑开城际铁路,列车抵达开封城
郑州铁路口岸、中铁联集郑州中心站航拍
郑州比亚迪工厂
郑煤机车间
宇通车辆生产车间
驶过北龙湖的智慧公交车,为市民出行提供便利
郑东新区CBD城市环境航拍
郑州东站
当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风口”,酝酿已久的郑州都市圈应运而生。
2023年金秋时节,郑州都市圈规划建设迎来提速发展新契机: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复函晋级第10个国家级都市圈。
郑州都市圈建设,是国家促进中部崛起作出的战略部署。跻身“国家队”之后,郑州都市圈建设正在不断提速。
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及交通、产业等6个专项规划已印发实施,郑开同城东部供水一期工程已通水,郑州、开封、新乡“同城通办”事项达200个……截至2025年5月,在国家已批复的17个都市圈中,郑州都市圈范围居第7位,常住人口居第4位,经济总量居第10位,为引领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支撑中部地区崛起提供了强劲动力。
站位全国发展大局,河南省明确要求郑州都市圈建设提速、提质、提效。作为圈内“龙头”城市,郑州肩负带领都市圈“出圈”的历史重任。近日闭幕的郑州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引领带动郑州都市圈在全省乃至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的地位作用更加凸显。
交通建设先行:让圈内城市联系更紧密
建设都市圈,交通当先行。
一条条轨道如巨龙穿行,一座座枢纽似强健心脏搏动,一架架银鹰在云端勾勒航线网络……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以“交通先行”为先导的郑州都市圈建设,让圈内城市联系更紧、活力更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铿锵步履,为中原城市群的强势崛起注入澎湃动能。
郑开城际铁路线,串联出“双城一家”的幸福轨迹。在郑州工作的开封市民刘先生感慨:“以前回趟家像‘出远门’,现在坐城铁,通勤时间大幅缩短,回家吃晚饭成了常态。”
2025年3月15日,随着C2999次列车从开封站出发开往郑州东站,标志着郑开城际铁路宋城路站至开封站段建成通车。自此,郑开城际铁路全线贯通运营,开封站至郑州东站最快25分钟可达。
2025年4月21日起,郑州交运集团开通郑开“旅游K线”,该线路从郑州火车站西广场始发,贯穿开封万岁山、天波杨府、龙亭等热门景区,终点到达开封清明上河园,为郑开两地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新的交通支持。
郑焦城际铁路,成为助推城市转型发展的提速器。2025年6月26日,郑焦城际铁路迎来开通运营十周年。这条全长77.8公里的城际铁路,让两地间成为最快33分钟车程的“史上最近”,不仅成为焦作这座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旅游城市的关键助推器,也在中原大地镌刻下城市转型发展的历史印记。如今,越来越多的焦作市民选择乘坐城际列车前往郑州工作、学习、购物,郑州及周边城市的居民也乘坐列车前往焦作旅游休闲。大量客流涌入,不仅带动焦作餐饮、住宿、零售等服务业繁荣发展,催生新的商业业态层出不穷,为都市商业注入澎湃动能。
郑许市域铁路线,助力“郑许一体化”跑出“加速度”。2023年12月28日,郑许市域铁路郑许线开通运营,疾驰的列车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郑州、许昌的发展再扬新帆。开通一年多来,郑许市域铁路客流如织。许昌到郑州的列车上,“胖东来”购物袋成为许多返郑乘客的标配。在不少市民眼中,郑许线不仅是“移动的购物车”,更是一条流动的“经济带”,它串联起13个产业园区,串起郑州、航空港和许昌,携手并进联动发展。
依托“空中丝路”的强劲引擎,郑州正加速建设通达全球的“空中经济走廊”,为都市圈链接世界打开高速通道。都市圈高速公路环线建设也如火如荼,旨在构建更加高效顺畅的区域高速公路网络,国省干线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全面推进,“瓶颈路”“断头路”加速打通,为市域间、城乡间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铺就坦途。郑州智慧公交系统、自动驾驶示范应用等项目的探索实践,让5G、大数据更好赋能交通管理,为未来交通形态描绘崭新图景。交通网络的完善,让跨城就业、求学、就医、休闲旅游变得触手可及,都市圈内优质资源的共享壁垒被不断打破,“同城生活圈”的幸福感日益真切。
建设美丽都市圈:共保联治实现生态治理高效能
7月骄阳似火,但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却杨柳依依,鱼游浅底,湿地植物生机勃勃。
生态好不好,鸟儿用翅膀来投票。数据显示,随着沿黄生态带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郑州黄河湿地的鸟类目前已增至283种,比5年前增加50%以上。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13种。2024年5月,黄河惠济区段成功入选“河南省2023年度省级美丽幸福黄河”。马渡观河广场曾是一片违章建筑,如今已成为市民的观景台,极目远眺,黄河奔涌向前,两岸林木挺拔;绵延约6公里的多彩林荫大道,紫荆、云杉、娜塔栎四季缤纷;由6米宽骑行道和3米宽步道组成的黄河国家绿道,可承办自行车或马拉松赛事。
截至目前,郑州沿黄生态廊道已建成骑行道76.5公里、步行道36公里,栽植乔灌木7.84万株、草花地被239.23万平方米,建设驿站23座。串联着起点广场、天河秀林、八堡驿站、马渡观河、来潼赏花、杨桥月季园、郑东水中心、赵口听涛、九堡览胜等多处景观节点。
生机勃勃的廊道犹如给黄河系上了绿色飘带,不仅成为郑州都市圏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更深刻改变着沿黄生态环境。郑州市空气质量连续5年同比改善。今年上半年,综合指数、6项污染物及优良天、重污染天等指标改善幅度均在5%以上。
美丽黄河新画卷需要共绘,大河保护新乐章需要同奏。按照《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要求,郑州充分发挥都市圈核心层引领作用,以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为目标,协同推进大治理,与黄河上下游、左右岸城市实施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在重点流域水生态共治方面,已启动郑开同城生态同保;与洛阳、新乡、焦作、开封等地开展黄河流域共治行动,黄河花园口断面连续五年达到Ⅱ类水质。与洛阳市签订了伊洛河横向生态补偿协议,确保伊洛河入黄河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在区域大气环境联防联治方面,郑州与洛阳、开封、焦作等地市尝试区域空气质量预测研判,分析区域污染过程影响,开展秋冬季颗粒物和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联防联控,实施精准科学管控。
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联合方面,郑州已与洛阳、开封、许昌、焦作、新乡等签订跨市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框架协议;与开封等黄河上下游城市组织突发环境事件联合应急演练,实现联动指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在生态环境执法联动方面,郑州市与洛阳市签订了跨区域、跨流域生态环境执法联动协议,建立了执法联动联席会议、信息共享、案件线索移交和反馈机制,共同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产业分工协作:高能级制造业生态圈加速培育
都市圈托起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都市圈建设离不开“圈心”的强大带动力。郑州如何构建一个能引领的“圈心”?毋庸置疑,做好产业协同是最重要的支撑。
郑州市工信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郑州都市圈产业发展突出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注重培育高能级制造业生态圈,引导都市圈内城市产业合理分工和错位发展,构建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郑州都市圈“1+5”城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全省占比51.5%,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全省占比57.4%,堪称全省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区和火车头。当年,郑州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增速居都市圈城市第2位,七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总规模达到1.75万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规模突破8000亿元,汽车产量首次突破100万辆,迈入全国第一方阵;规上工业企业数量首次突破3000家,达到3050家,“专精特新”企业数量3年倍增至1129家,在都市圈城市中高高昂起了“龙头”。
伴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不断壮大,郑开科创走廊、开港、许港、郑新、郑焦等重点产业带规划建设持续加强,鲲鹏软件小镇、龙子湖智慧岛、中原科技城等重大项目建设更是推动形成“总部+基地”“总装+配套”“研发+产业化”“技术研发+中试转化+生产制造”等产业协作模式。
犹如一条璀璨的“金腰带”,郑开汽车产业带已集聚10余家知名车企、百余家零部件企业,覆盖全省90%以上车型及产品,整车产能超200万辆,形成汽车生产基地和总装线在郑州、主要零部件生产在开封的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产业带。郑南商许超硬材料集群入选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实现郑州乃至河南“零”的突破,集群内拥有规上企业361家,2024年集群产值预估为350亿元,在全国的比重约32%。
俯瞰芳容初露的郑州都市圈,郑洛先进材料、许港精密制造、郑新高新技术、郑焦智造、郑漯现代食品等产业带正在加快建设,焦作武陟、许昌长葛、新乡获嘉等郑州周边10余个智能制造装备、都市食品、新型显示、科技服务产业集群也在加快构建。
更令人欣喜的是,未来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围绕全省“7+28+N”产业链群和郑州市20条重点产业链,相关部门重点布局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氢能、低空经济等15条未来产业新赛道,实施技术创新策源、产业主体培育、场景应用牵引、产业链群集聚、产业生态优化五大工程,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郑州城市群、郑汴洛濮氢走廊加快建设,制氢—储氢—加氢—燃料电池—关键装备及零部件—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已初步成型,城市群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2588辆,累计用氢运行里程超过6400万公里,建成加氢站40座。
在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算力谷、行业算力中心正在加快建设,联动17个地市边缘算力中心形成互联互通的全省“2+17”中原算力网,将带动河南加快融入全国算力发展格局。
示范引领带动:“郑开同城”共谱“诗与远方”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指出,推进郑州与开封同城化,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从2005年到2024年,郑州、开封两市的地区生产总值总和从刚过2000亿元增加到超1.7万亿元,占全省比重从19%上升到27.19%。
2024年11月,中牟新区正式挂牌。作为全省首个省级新区,中牟新区肩负着郑开同城化发展先行区使命。中牟新区以实际行动,在产业、交通、政务、文旅等方面推动郑开同城化和郑州都市圈建设,让“同城化”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中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布局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智能网联、零碳、汽车后市场等4个专业园区,拥有郑州日产、红宇专汽、郑州东工等7家整车企业以及青山变速器、郑州飞龙汽车等40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
中牟新区持续深化与郑开汽车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推动现有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逐步融入比亚迪、上汽、奇瑞等汽车企业链条,共建郑开汽车和新能源产业带。沿郑开大道,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方特旅游度假区、建业电影小镇等8大主题乐园“扎堆”落户。
中牟立足自身优势,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同时加强与开封景区联动,推动两地文旅项目串珠成链、连线成片,打造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今年5月,市政府出台支持中牟新区加快发展18条政策措施,全面助力中牟新区发展跑出“加速度”。
立足服务郑开同城发展,18条政策措施不仅包括产业要素、基础设施等政策倾斜,市财政还将连续三年每年拿出5亿元,支持新区发展。除了“点”上的着重发力,同城发展在“面”上也正全面开花。我市组织郑州航空港区、经开区、高新区、中牟新区分别与开封尉氏县、祥符区、兰考县、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签订对口合作协议;同时谋划推进复合型黄河生态廊道、郑开(兰)特别合作区等10余项公共服务同城化事项;自贸区郑州片区、开封片区实现涉企行政审批服务事项跨区通办,郑开(兰)间交通优化、轨道建设等一批重大便民事项及标志性项目落地实施;郑开籍ETC小型客车郑开兰高速间免费通行;郑开旅游年票成功发行,两年来已售出17万余张。同城化社会认同感正不断增强。
“强核 固圈 领群”: 推动现代化都市圈能级持续提升
郑州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明确指出,要以郑开同城化为牵引,以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为方向,统筹“强核、固圈、领群”,持续提升都市圈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区域影响力,推动都市圈能级不断跃升。
锚定新目标,“圈”出新未来。
郑州市将把握区域协同发展大局,发挥好中心城市引领作用,加快构建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都市圈,大力提升综合实力和区域影响力。强化核心引擎功能,切实担当好郑州都市圈发展龙头的作用,全面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策源、现代产业引领、综合服务供给等功能,持续提升自身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承载力,统筹“强核、固圈、领群”,加快郑洛协同、郑开同城、郑许一体化发展,在规划衔接、交通互联、产业协同、公共服务共享等方面探索新路径、形成新示范,构建完善“主副协同、区域统筹、圈层一体”的发展格局。
在统筹推进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方面,将加强交通互联互通,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高速公路为支撑、国省干线公路为依托的现代化交通网络,打造“一小时通勤圈”,让都市圈的居民便捷地来郑州看演出、逛展览,让郑州的市民轻松地去周边度假休闲。同时坚持“优势互补、错位发展、链式配套”发展理念,围绕汽车、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郑州市将加强分工协同、梯次培育,与都市圈城市合力做强先进制造业集群;发挥“双自联动”优势,协同打造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此外,相关部门还将深化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交流合作,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联合实施沿黄生态修复工程,共建世界级大遗址保护走廊;深化都市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探索更多跨区域合作办学、医联体建设、社保卡“一卡通”等便民举措,在教育、医疗、社保、文旅等领域逐步落实同城化待遇,让都市圈内居民享受到高品质的公共服务,充分感受都市圈的便利与幸福。
郑州还将联动都市圈城市,携手打造中部对外开放新高地。为巩固提升郑州枢纽能级,将加快推进郑州—吉隆坡、郑州—墨西哥城等“双枢纽”建设;高质量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成投用郑州国际陆港核心功能区;发挥数字贸易、跨境电商比较优势,加快布局海外仓,推动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5%以上。
“郑州都市圈建设承载着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河南省委咨询组研究员、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张占仓分析说,郑州都市圈已成为全省产业和创新集聚发展高地,各城市间的产业合作基础牢固,内部联动度高,产业体系完备,具有较强的规模优势。
千帆竞发东风劲,百舸争流奋楫先。让我们共同弹好郑州都市圈建设协奏曲,共画最大同心圆,奏响中原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记者 孙新峰 成燕 侯爱敏 裴其娟 张倩 徐刚领 文 李新华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