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消费“给你好看”-新华网河南频道
2025 05/04 07:21:22
来源:河南日报

文创消费“给你好看”

字体:

  “五一”假期期间,河南博物院内,烩面变身可爱毛绒文创,小游客正在翘首期待即将出锅的“美食”。记者 曹萍 摄

  游客在龙门奇妙游咖啡文创中心购买洛阳牡丹中式精酿啤酒。张渊博 摄

  文创礼盒“宋朝的一天(宋·礼2025)”。河南美术出版社供图

  观众借助太极拳互动体验装置沉浸式学习。河南非遗美学馆供图

  ■核心提示

  近几年,文旅文创产品凭借创意与文化内涵的结合,频频出圈,既是文化传承的新载体,也成为文化消费的新热点。

  在万物皆可文创的时代,博物馆文创发展势头强劲、城市文创创意不断、图书文创方兴未艾、非遗文创古韵新生。日前,记者从这四个方面深入采访,挖掘我省文旅文创消费的新亮点、新活力以及发展趋势,看小文创如何折射出文旅消费大热度。

  博物馆文创 藏在伴手礼中的文明切片

  “我是杜岭方鼎,是个商代的老古董了,见证了无数的历史……”5月3日,在河南博物院第二展厅内,来自山东的小游客刘振轩拿着手机对着手里本子上的二维码一扫,眼前的文物瞬间在屏幕上“活”了,作起自我介绍。小朋友兴奋地向别人展示,直呼“太好玩了”。

  这个能让文物“说话”的本子就是河南博物院的最新文创产品“豫耀九州·博物学者手账本”,可以记录文物手账、集章打卡,封面还有可拆卸冰箱贴,而最硬核的功能就是与文物互动。

  “这是我们的数智文博4.0创新产品,通过AR技术将文物数字化,用户扫描手账本页面就可以与文物互动,解锁20个AR互动点,带来沉浸式体验。”河南博物院文创办销售总监吴俊华介绍。

  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热兴起,博物馆文创产品也频频出圈。购买博物馆文创产品,把“博物馆”带回家已成为文旅消费新风尚。

  正值“五一”假期,河南博物院内游客众多,文创店内更是挤得水泄不通。“我想带几个冰箱贴回去送朋友。这些文物造型的冰箱贴都很漂亮,还很有文化韵味。”从山西来的游客王先生,在琳琅满目的冰箱贴前挑花了眼。“这个考古体验箱不错,带回去送孩子,可以自己动手体验,学习到底什么是考古。”从信阳来的张女士看上了考古盲盒的升级版。

  从最初的文物复制品、书签、公仔,到各类盲盒、冰箱贴,再到可吃可感可玩的文创雪糕、咖啡等,以及融合VR等新技术的互动性产品,博物馆文创产品不断迭代创新,脑洞大开、设计感和体验感十足的各类文创都“卷”了起来。

  “创意是博物馆文创的核心竞争力。为了满足公众对于文创产品越来越高的品位要求,我们在深入挖掘馆藏文物元素的基础上,尤其注重以年轻化表达重构文化IP,去年文创总营收近6700万元。”吴俊华说。

  “五一”假期期间,全省很多博物馆的“文化+创意”都碰撞出消费火花。在殷墟博物馆西广场文创集市上,“殷墟玉龙玉凤纹饰”随身镜系列文创成为爆款,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争相抢购;郑州博物馆内“大方鼎”文创冰淇淋、可定制文物拉花的“青铜咖啡”等舌尖上的文物很受青睐;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将出土文物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元素与手工刺绣技艺跨界融合,推出的二里头绿松石香囊系列让人眼前一亮……

  “文创是文化传承的新载体,对于文创这一载体的认可,实质也是对文化本身的认可,文创消费的增长也在带动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希望广大消费者通过文创产品关注到文化本身,提升中华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吴俊华说。(记者 曹萍)

  城市文创 本地文化的宣传使者

  以“洛阳”“河南”“龙门”文字为形状,激光雕刻出的立体文字冰箱贴,磨砂质感简约高级;洛阳版图钻石冰箱贴将人造钻石镶嵌于黄土塑造的洛阳版图上,土味与奢华碰撞,见证洛阳土地里长出的永恒;3D立体建筑纸雕便签盲盒,将洛阳的标志性建筑以纸雕的形式呈现,每一款都蕴藏着洛阳古建筑的生命力……

  5月3日,在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广场,文创门店“洛阳礼物”里挤满了游客。无论是冰箱贴还是盲盒、手办,每一款精美文创产品都吸引了不少游客买单。

  “每一款都好看。”湖北游客李杨说,无论到哪个城市游玩,自己总是会买一些具有独特城市元素的文创产品带回家,“这不仅是创意产品,也展现了一座城市的特色和文化,更是属于我自己的旅行记忆。”

  小小文创产品,担当着城市文化的宣传使者,讲述一座城市的厚重历史与现代记忆。

  “总有游客想把文化带回家,这反映了消费需求的变化,即从注重实用价值向情绪趣味价值转变。”洛阳文旅集团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宋伟说,“以‘洛阳礼物’为例,刚开始年销售额只有一两百万元,2023年突破1000万元,去年更是达到3000万元。目前已有15家直营店,还将在各大博物馆和景点继续布点。”

  如今,文创产品不再仅限于冰箱贴、文物盲盒等小物件,“文化+”的思潮正渗透进市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洛阳红、姚黄、魏紫、豆绿、赵粉……这些经典的牡丹品种,也能“绽放”在百姓的舌尖上。

  “洛阳龙门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与上海潮客潮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携手打造的洛阳牡丹中式精酿啤酒,上市以来综合营收达1500万元。”洛阳文旅集团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洛阳龙门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王启蒙介绍。

  “研发团队经过上百次风味调试,攻克了牡丹花香与啤酒醇厚口感的平衡问题。包装设计方面采用国潮风格融合牡丹元素,既彰显文化底蕴,又符合年轻消费者审美。”王启蒙说,作为城市文创的一种品类,希望洛阳牡丹中式精酿啤酒能成为年轻人饭桌上的社交礼物,更成为游客行李箱里的洛阳新名片。(记者 郭歌)

  图书文创 花式开启“悦读”之旅

  5月2日,中原图书大厦文创区站满了细细挑选的读者。“我们店里的文创产品‘状元帽’和‘河南地图拼图冰箱贴套装’比较受年轻人青睐,卖得很火。”中原图书大厦营销部主任李玉茹说。

  如今,各类文创产品频频出圈,省内不少书店、出版社通过联名或者自主研发,把图书与文创相结合,不断在文创产品上推陈出新,用小文创拉动消费新需求。

  “这是配合《山海经·中国神兽图鉴》推出的帆布背包。”中州古籍出版社副社长管嵩松边展示边介绍,这款帆布包把古老神话与现代科技融为一体,通过手机AR功能扫描,包面上的神秘异兽图案就会转化为活灵活现的三维立体形象,非常好玩。

  除了帆布背包,中州古籍出版社还推出了手账本、钥匙链、T恤衫等山海经系列产品,均可通过扫描图案呈现三维立体形象。“我们是想通过这些充满科技感的产品,让人们能够深入图书进行探索,激发阅读的积极性。”管嵩松说。

  配合图书出版推出文创产品,是不少出版社的常规操作。河南美术出版社以图书《清明上河图:宋朝的一天》为灵感源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紧密融合,打造出一款富有文化内涵且兼具实用价值的文创礼盒“宋朝的一天(宋·礼2025)”,内含图书、帆布包、旋转日历灯等。“我们制作的文创产品其实是图书的延伸,不仅具有实用性,还有文化价值,更重要的是能够融入日常生活,与读者的精神世界打通,为读者提供情绪价值,让读者有分享的欲望。”河南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刘运来说。

  图书类文创既有商品属性,还具有文化审美价值,在消费市场上极有可能成为爆款。当读者从中州古籍出版社推出的“四季手绘手账本”中感受到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从河南美术出版社推出的“宋·礼”系列文创产品中感受到古人的优雅与浪漫时,就会欣然为文化买单。刘运来告诉记者,做文创需要从人的需求出发,引入新的美学方式,用情怀打动消费者,建立新的消费模式。

  在管嵩松看来,出版人做的文创产品其实是一种阅读载体,细品文创也是阅读的形式,它把书本内容进行“活化”,触达读者,让人们回归阅读。

  “文创热”折射出的是人们对文化的消费需求,出版社将图书元素巧妙地转化为文创产品,不但强化对人们的文化熏陶,还丰富阅读体验,增强文化自信。当深厚的文化变成身边的文创,新的阅读打开方式,让更多人“悦”享书香。(记者 杜军)

  非遗文创 越贴近生活越有生命力

  “五一”假期,路过位于郑州市金水区的河南非遗美学馆的行人,都会为眼前的美好驻足。剪纸装置“生长树”、琉璃装置“破茧”……橱窗里炫彩的非遗艺术装置,赋予了非遗陈列动态交互感,成为城市一角亮眼的打卡点。自2024年开馆以来,已有100余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及其作品在此亮相,超过6万人次前来参观。

  5月3日,记者进入河南非遗美学馆,高浮雕传拓技艺的飞天拓片在光影中流转,软萌可爱的唐三彩“墩墩马”与温润的汝瓷冰箱贴相映成趣。在这个小而美的空间,非遗通过艺术装置、创意产品、互动体验等方式,迸发出新活力。

  “非遗文创不能局限于非遗的衍生品,也应是体现非遗创新创意的最新成果。”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非遗部主任葛磊说。

  这种理念,正在年轻一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具象化。在汝州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汝瓷烧制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张义萌,将千年窑火淬炼的技艺融入时尚基因,汝瓷釉色清雅,多以器皿、摆件示人,她却另辟蹊径,将汝瓷做成首饰,温润如玉的瓷珠,搭配绿松石、珍珠、碧玉等做成的首饰,尽显东方韵味。

  在张义萌看来,汝瓷凝聚着千年工艺的沉淀,古老制作技艺也可以诠释现代审美,“越贴近生活,非遗的生命力就越旺盛”。

  以创新破题,以美学焕新,非遗文创频频出圈。郑州正合古琴研究所推出的漆器手作体验盲盒,每件产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柘城“泥人李”的泥萌系列,以十二生肖为题材,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融合,制作的泥人摆件憨态可掬。漆器手作体验盲盒和泥萌系列还入选了文化和旅游部2025年“非遗好物 国潮焕新——四季非遗购物月”非遗好物推荐名单。

  非遗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也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开辟了新路径。在河南非遗美学馆,太极拳互动体验装置运用体感设备,实现实时动作捕捉与反馈,结合深度感应、骨骼追踪、语音互动等技术,构建了沉浸式的太极拳学习平台。“科技增强了互动感和体验感,更促进了太极拳的传播与普及。这项成果不仅在馆内大受欢迎,还走出河南,在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大放光彩。”葛磊说。

  “非遗不仅是优秀传统文化瑰宝,更蕴含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智慧和向往。”葛磊说,河南非遗文创应积极融入现代生活,注重非遗与科技的融合,通过非遗文创创造美、展现美、传播美。(记者 张魏)

【纠错】 【责任编辑:王晓飞 谷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