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室外气温仍不足10摄氏度。“趁着假期,我要给多伦县职业教育中心的高三孩子们讲习题,帮他们备战高考。”5月3日,记者打通郑州大学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马欢欣的电话时,她正在备课。
去年8月,通过严格的组织遴选和层层面试,马欢欣成为支教团的一员。“到了冬天,风又大又冷,零下20多摄氏度都很正常。”第一次来到多伦,面对着与老家河南完全不同的恶劣气候,这个瘦小的姑娘也没想过打退堂鼓。
“学生们需要我们!”马欢欣说,不上课的时候,走在大街上,学生们隔着老远也会跑过来和她打招呼,那种欢喜藏都藏不住。
改变从来不是单向的。“以前只想着去打工,现在我想考大学。”学生们质朴的话语,让马欢欣红了眼睛。看着学生们求知的眼神,马欢欣也给自己制订了学习计划,“我要继续深造,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给他们带去更多的可能。”
这样的双向奔赴不断上演,支教经历悄无声息地在志愿者们心中埋下一粒粒奉献的种子。
郑州大学第17届研究生支教团西藏服务队队员王帅铭便是如此。2023年,王帅铭以优异的成绩从郑州大学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却放弃高薪工作,毅然申请赴西藏工作。
“我就准备扎根在这儿了!”当有同学问他愿不愿意回内地工作时,他一口回绝。这份坚持,正是源自2019年的那次支教经历。
加入郑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西藏服务队后,王帅铭担任西藏农牧学院动物科学学院的学生辅导员,接触到了来自藏族、汉族、纳西族等不同民族的290余名学生。他用心记录下每名学生的特点,提供定向激励和方法,向他们证明“底子差”“不自信”“没目标”都是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撕掉的负面标签。他的付出赢得了同学们的真心,大家更愿意向他吐露自己的烦恼和心事。
在他的鼓励下,许多原本迷茫的学生找到了动力和方向。“一个内向的纳西族女孩子主动担任了组织活动的年级干部,还有几名学生通过考研去了很好的高校。”当时带的学生许多都已毕业,说起这些事时,王帅铭露出微笑。
三尺讲台,千钧之诺。一代代“志愿红”接力前行,以知识为炬照亮孩子们的求学之路。
“自2003年以来,郑州大学已经成功组建了22届研究生支教团,300余名志愿者先后赴甘肃、西藏、广西、内蒙古等地开展教育扶贫工作,累计教授学生2万余人,并在西部开展了多项教育扶贫工作,参与并见证着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郑州大学团委书记王红晓介绍,郑大学子在求真中夯实根基,在担当中绽放青春,全身心投入支教事业,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扎根西部、报效祖国的动人篇章,用亲身经历鼓舞了更多青年学子投身西部建设。(记者 樊雪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