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安阳市一家环保科技公司急需续贷。在提交申请后,相关部门依托整合的纳税、社保及用电数据,高效完成核验与审核,700万元续贷在7天内到账,保障了企业新生产线调试进度。
让企业受益的,正是2022年3月正式上线的中原中小企业成长指数(安阳)服务平台。
截至今年7月底,这个旨在打通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平台,已吸引2387家企业入驻,促成金融机构为138家企业授信超11.7亿元,为117家企业放款超10.1亿元,股权融资达3000万元,实实在在为中小企业注入了金融活水。
“中小企业融资难,难就难在‘信息不对称’。”8月4日,安阳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他们在走访中发现,金融机构因为缺乏企业真实经营数据,往往“不敢贷”;而企业因为不懂金融产品、不知如何证明信用,常常“贷不到”。中原中小企业成长指数(安阳)服务平台,恰恰瞄准了这个痛点。
该平台依据评级筛选高成长性科技型中小企业,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集聚政策资源、金融要素,为企业精准配套各种政策与金融资源。
该平台实现了工商、社保、招投标、海关、司法等相关数据的接入,引入RPA机器人、反诈及风险核验等相关服务,构建起“科技评价+场景创新+科技金融+智能决策”四位一体的服务新模式。
“通过大数据分析,平台自动生成企业成长指数报告,就像给企业画了一幅‘全息画像’,清晰呈现企业的信用状况、发展潜力和风险等级。”该平台负责人王刚说,金融机构登录平台能直观获取企业的“健康档案”,企业也能通过平台金融专区一键对接适合的金融产品,融资效率大幅提升。
一家新材料科技公司作为轻资产企业,因无抵押物,曾辗转多家银行求贷无果。入驻该平台后,系统整合其研发投入、专利数量等经营数据,联动税务、工商等政务信息,生成企业成长指数报告。招商银行依托这份“信用画像”,快速完成审批,300万元信用贷款及时到账,精准化解了企业扩产的资金难题。
不只是“信息展示窗”,该平台还是政银企协同发力的“联动枢纽”。
为了让企业不仅“贷得到”,还能“贷得快、贷得省”,该平台设置了“政策金融”专区,为企业匹配可享受的贴息、担保优惠等政策;开通“融资对接”专区,企业发布需求后,金融机构在48小时内响应;建立“风险共担”机制,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对平台推荐项目免收担保费,财政给予风险补偿。
从“企业跑断腿”到“数据多流动”,从“银行慎放贷”到“精准敢投放”,中原中小企业成长指数(安阳)服务平台不仅破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更成为助力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本报记者 李林 杨之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