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在2025中原农谷种业大会种业创新引领成果展现场,一头皮南牛模型吸引了在场公众的目光。作为我省培育的肉牛新品种,皮南牛的角尖、眼圈等12处为黑色,俗称“十二黑”。
“它具备生长速度快、出肉率高、肉质口感佳、卖价高的特点,深受养殖户喜爱,目前已在当地和邻近县区大面积推广。”新野县皮南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说。
在畜牧业领域,河南畜牧业产值一直居全国前列,畜禽种业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除了肉牛新品种,本次大会还集中展示了我省在生猪、家禽、肉鸽等领域的创新成果。
“我们在这次大会上发布了豫农黑猪新品种,为攻关种源‘卡脖子’难题作出了一份贡献。”河南省谊发牧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原泉水介绍,该品种由该公司联合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以我国优质遗传资源南阳黑猪、二花脸猪等为育种素材,历经13年共同培育而成,具有繁殖力强、生长快、适应性强等特征。
在家禽领域,河南三高农牧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家肉鸡核心育种场,目前拥有3个国家级鸡品种,包含地方优良品种固始鸡和企业自主培育的国家级新品种三高青脚黄鸡3号、豫粉1号。
“我们同步推进地方畜禽资源保护和新品种的创新培育,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河南三高农牧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马翔说。
“十四五”以来,河南通过实施全省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引导企业开展生产性能测定与选种选育等,畜禽种业企业创新能力加速提升,7家单位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三,国家核心育种场和扩繁基地达到19个;全省种畜禽场达486家,遴选省级核心育种场13个,畜禽种业创新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
下一步,我省畜禽种业将如何发展?在本次种业大会同期举办的第五届畜禽种业科技创新大会现场,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
“要做好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充分挖掘地方品种特性和优异性状,并联合建立大数据大模型平台,形成共享共用机制,同时用好AI技术赋能。”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康相涛表示。
目前,由河南农业大学家禽团队研发的“神农一号”地方鸡智能大模型,可实现数据解析、决策支持与性状预测的全链条智能协同,为地方鸡保护利用注入科技动能。
“畜禽种业发展要强化联合创新,打通渠道,让实验室的创新成果能迅速走向田间地头与养殖场,让市场的需求也能直接反馈给科研人员,形成闭环。”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俊雅表示。
□本报记者 于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