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慧赋能,品质筑基”观摩会上,参会人员体验虚拟消防灭火
建筑机器人在工地抹灰,成为建筑工人的得力“工友”;“测绘专家”——三维激光扫描仪,用30秒便将一间百余平方米房间的尺寸数据、墙面平整度等信息呈现在手机上……像这样的智能建造场景,正在郑州多个建设项目工地生动上演。
自2022年获批国家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以来,郑州紧扣“提质、降本、增效”核心目标,以“新城建+智能建造”双试点耦合发展和“三化融合”为主线,初步形成具有郑州特色的发展路径。截至今年9月末,郑州在智能建造领域已累计形成121个试点项目、57家试点企业,培育16家骨干企业、10个示范项目和5家智能工厂,为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政策体系为智能建造发展提供强支撑
作为郑州分类打造的示范标杆项目之一,中原科技城人工智能科技园因BIM(建筑信息模型)全流程、智能测量机器人、智慧工地管理平台等技术的应用,让工期缩短18%,用工减少35%,质量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99%,该园区的智能建造实效,正是郑州建筑业向“智造”跃升的缩影。
智慧工地管理平台、 AR智慧桌面、智慧物料系统生动诠释智慧赋能;地面整平机器人、巡检机器狗等新设备快速提高工地生产效率,为品质建筑筑基……金秋九月,在新龙路六标项目举行的2025年郑州市建设工程质量月启动仪式暨“智慧赋能,品质筑基”观摩会上,诸多智能建造场景精彩亮相,生动展现了我市智能建造的创新活力。智能建造的快速推进,离不开系统完善的政策体系与协同共生的产业生态。
在政策体系设计方面,郑州构建覆盖全链条的“1+N”政策保障体系,制定3类评价指标并健全配套激励政策。同时,市城建局细化年度安排,构建“智能建造”与“新城建”耦合发展体系,按年度编制推进方案。据了解,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加紧制定《郑州市关于发展智能建造助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旨在通过用地、资金、税收、信贷等多元手段精准扶持,建立“信用+评优+资金”多维度激励机制,为产业发展注入政策“强心剂”。
在产业生态培育上,郑州聚焦集群化发展、全链条协同,累计培育骨干企业16家、示范项目10个、智能生产基地5家,支持中建七局打造绿色建筑全产业链,盛鼎产业园已入驻企业超30家。同时,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成立智能建造专业委员会和绿色低碳建造产业联盟,深化BIM技术应用。
分层推进平台建设。企业级层面,中机六院协同设计平台服务项目5535个,效率提升30%;行业级层面,2025年初上线行业级数字建造管理系统;区域级层面,郑州宝冶建成省级钢结构产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全省300多家钢结构企业。
数字治理为项目建设插上“智慧翅膀”
在不少市民的传统观念中,建筑业常与“钢筋水泥”“搬砖砌墙”画等号。如今,这一固有认知正因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而不断被刷新,数字化治理体系为项目建设插上“智慧翅膀”,推动建造模式向智能化加速转型。
放眼全市建筑企业,推动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众多企业高层的共识。河南国基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自研的《国基E云》数字化管理系统,依托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控,流程审批效率提升80%,项目成本偏差率控制在3%以内。
“数字化转型是‘管理革命’而非‘技术嫁接’,数字化不是买几套软件,而是从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到产业生态的全面重构。”国基建工集团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道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逻辑。
从全市统筹层面来看,郑州持续强化数字平台体系建设。截至今年9月末,全市已建成数字建造项目管理、BIM审查、智慧工地监管等10余个核心平台,有效打破了数据壁垒。同时,在深化工程建设领域CIM(城市信息模型)应用方面,2025年初上线的郑州数字建造项目管理系统已有200多个在建项目上线、20多家单位入驻;相关部门还大力推行BIM技术全过程应用,BIM数字化审查系统实现多专业碰撞检测,最大限度减少了施工返工。
智能工厂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数字赋能的触角也在不断向生产端延伸,智能工厂加速推进、科技创新持续突破,共同夯实郑州智能建造的产业基础。
一批生产线智能化转型的典型案例脱颖而出:郑州宝冶钢构件生产线用工降低80%、效率提升25%、成本降低20%;中铁七局预制箱梁钢筋骨架生产线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中建八局ALC条板机器人施工技术累计应用超15万平方米;朗住住工已建成全国首条瓷砖壁板智能生产线……
科技创新被建筑行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据市城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郑州持续加大研发平台建设,已建成14个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并组建了智能建造专业委员会;在强化重点项目技术研发方面,中机六院完成4项住建部课题,承担9项省级科研项目,已发布3项标准;研发智能自升降造楼机、数字孪生管控平台等关键技术。在推动重点领域成果应用方面,郑州宝冶钢构取得专利、软著48项,河南省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智慧建造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已服务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项目超10万平方米,获得国家专利6项。
人才体系为“智能建造”夯实根基
标准是行业发展的“通行证”,人才是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郑州着力构建完善的标准体系、逐步健全人才体系,为智能建造的发展夯实根基。
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郑州着力构建标准框架与评价指标,组建市级智能建造标准化委员会,构建覆盖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的标准框架;加快标准编制与落地应用,制定试点企业评价指标等核心标准,细化17项二级指标;出台智能生产基地申报指南及评价导则;发布智慧工地管理办法并在多个项目应用;编制建筑机器人补充定额,明确计价规则,推动市场化应用。
在人才培育方面,郑州正在大力构建院校培养体系。截至目前,已有11所高等院校、6所职业院校开设智能建造相关专业,2022年至2024年,累计招生1917名。我市还强化企业实训赋能,依托实训基地培训新型工种超15000人次,开展专项培训300余人次,培养人机协同班组20余个;创新技术工种体系,培育14类特色工种覆盖全链条,BIM技术员解决90%设计冲突、效率提升20%。
从政策护航到技术突破,从数字赋能到人才支撑……郑州正在通过全链条发力走出智能建造发展之路,在高质量建设的赛道上稳步前行,精彩绘就从“建造”到“智造”的城市建设新图景。(记者 成燕 安欣欣 文 徐宗福 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