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11月26日电(记者杨金鑫)初冬的黄河河南三门峡段,晨雾尚未散尽,天鹅湾的水面上已泛起层层涟漪。数千只白天鹅不时舒展双翼,或在芦苇丛中嬉戏,或在浅滩上觅食;成群的红嘴鸥掠水低旋,远处的灰鹤列队划过天际——一幅候鸟翔集的生态城市画卷正徐徐展开。
三门峡市位于北纬34.7度的黄河之滨,每年11月下旬至次年3月,来自蒙古国和西伯利亚的大天鹅都会在此栖息越冬。“目前,大天鹅数量超过1.6万只,占全国越冬种群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三门峡天鹅湖鸟类环志站站长高如意说,三门峡因此有了“天鹅之城”的美称。

更令人欣喜的是,除了白天鹅,其他候鸟数量也在持续增长:曾经罕见的黑鹳、大鸨、中华秋沙鸭等10余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频频现身,红嘴鸥数量峰值超3000只,野生鸟类种类从20年前的175种增至315种。三门峡黄河湿地真正成为了“鸟类天堂”。
候鸟“朋友圈”持续扩容的背后,是人与自然的双向奔赴。这座曾以传统矿业为支柱的城市,用坚定的决心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修复治理。
“三门峡从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三个重点方面入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也为候鸟打造出适宜的栖息地。”三门峡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孟繁昌说。
10年来,三门峡市关闭封堵矿山坑口1189个,治理恢复矿山12.45万亩,小秦岭从“荒山秃岭”变回“绿色屏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18条黄河一级支流全部实现“清水入黄”;昔日的臭水沟变成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天鹅栖息地从最初的4处扩展至10处。2017年,中国第一部以保护天鹅为主的地方法规——《三门峡市白天鹅及其栖息地保护条例》出台,当地把每年11月22日设立为“白天鹅保护日”。同时,当地还建立了18个24小时候鸟监控点,设立野生动物救护监测中心,累计救助雕鸮、红腹锦鸡等野生动物100余只,构建起“巡护—监测—救助”全方位保护网络。
包括三门峡黄河湿地在内的黄河河南段地处我国中部候鸟迁徙区,随着退耕还湿、禁排污水、禁采河砂等保护措施不断升级,近年来,到此栖息越冬的鸟类越来越多,上演了一幕幕人鸟相依的故事。

64岁的三门峡摄影家张明云20余年如一日守护着大天鹅。他曾连夜冒雨驱车千余公里,从内蒙古包头接回受伤的白天鹅,精心照料至其康复放飞。张明云还自发向游客普及保护知识,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护鸟行列。“每当看到这群‘白色精灵’自由自在地生活,心里特别舒畅,我还会继续当好天鹅的守护人。”张明云说。
在郑州市黄河湿地,国网郑州供电公司推出“护线爱鸟”双向守护方案,既筑牢电网安全防线,又为珍稀候鸟打造安全的迁徙通道;在洛阳市黄河湿地,志愿者们定期组织收集散落在滩涂上的塑料瓶、废弃渔网、泡沫板等垃圾,防止候鸟在迁徙途中误食。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黄河水面,白天鹅的身影与晚霞交相辉映。这群远道而来的“生态使者”正用振翅的轨迹勾勒出黄河湿地生态之变的清晰轮廓。

